【温馨提示】2019年5月18-19日北京(房抵贷第一期班)和6月15-16日上海(房抵贷第二期班)成功举办,并受到了参会学员的热烈好评,已参会学员包含:商业银行、信托公司、助贷机构、互金平台、小额贷款公司、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典当公司、地方AMC、民营AMC、律师、私募基金、财富管理公司、金融服务外包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不乏主流“头部机构”和行业10余年“老兵强将”,学员级别来自公司股东、合伙人、总经理、风控和法律部负责人、团队负责人、区域负责人。2019年7月27-28日在北京房抵贷第三期《房抵贷业务的最新交易架构设计、合规风控及逾期资产处置、资金配置和现金管理(静动态测算)、金融科技大数据实现“三升两降”实务案例解析及相关土地房产前沿问题和政策解析专题培训》即将开始,咨询报名:13693620987(微信同号)
“信贷工厂”的信贷管理模式最早是由新加坡淡马锡公司提出的,核心是对信贷流程进行功能性切割,像工厂标准化制造产品一样对信贷业务进行批量处理。具体而言,就是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设计、申报、审批、发放、风控等业务按照“流水线”作业方式进行批量操作。标准化和批量化,审批模型化是“信贷工厂”模式的普遍特征。
一、国内引进“信贷工厂”模式的背景
改革开放40年来,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步入快车道,民营企业创造的社会财富迅猛发展,民营经济创造的GDP占比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迅速发展为2015年的50%以上,河南、浙江、辽宁、河北、福建等省份的民营经济产值已超过60%,甚至高达70%以上,目前民营企业对GDP的贡献率已达在60%左右。
从税收角度看,来自民营企业的税收占全国税收的50%以上,已经超过国有企业,成为我国主要的税收主体来源,甚至部分民营经济发达的省份这一比重更高,接近70%。
民营企业更是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蓄水池,民营企业从业人员大幅增长,成为就业的主要承载主体。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出台,到民营企业就业的人员大幅度增加,民营企业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容纳了90%的新增就业。在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民营企业的就业人数不但未出现下降,反而连年增加,为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然而,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成为长期困扰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联合国在2005年就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就是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
可见,普惠金融是全世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我国政府和央行一直以来就在不断研究和出台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14年央行搞过一个“融十条”,15年国务院出台过“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意见”,国内大中小金融机构也在寻找一种适合本行的信贷管理模式来支持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信贷工厂”的信贷管理模式适时地被某些银行引进过来。
二、采用信贷工厂模式必备的几个条件
国内采用“信贷工厂”模式发展小微企业贷款必须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面对的是一个蓝海市场,业务能够批量处理
2、银行能够对拟进入的细分市场建立一套专业化、标准化、流水线式的业务流程
3、业务风险能够得到有效识别、化解和防范;
4、能够进行集约化经营,规模效应明显,运行成本能有效降低。
三、我国采用“信贷工厂”开展业务的情况
由于“信贷工厂”模式明显提高了银行在小企业信贷市场的效率,国内银行开始陆续引入这一模式。中行、建行等国有大行直接从从新加坡淡马锡金融控股集团引入操作模式。
杭州银行是国内较早采用这一模式的银行之一。作为一家以小企业贷款见长的区域性银行,杭州银行从小企业标准贷款中尝到了甜头。2005年杭州银行引入澳大利亚联邦银行作为外资战略股东,随后在澳大利亚联邦银行协助下开发了小企业信贷标准化操作模式。
在采用“信贷工厂”模式下,杭州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增量快速增加,仅初期运行的2008年上半年就占据浙江省20%以上的增量,而不良贷款率却没有上升。
四、齐头并进的“IPC”模式
以包商银行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城商行采用的是“IPC”模式,并且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甚至引来国内众多城商行纷纷学习效仿,成为行业标杆。
“IPC”来自德国,核心技术是“信贷分析及交叉检验”,通俗一点叫“报表纠正”或“报表加工”。依赖经过了培训的信贷人员通过调查,将小微企业不准确的报表调整为较为准确的报表,然后对调整后报表进行类评级的财务分析及数据判断,来确定风险级别,最后由审贷委员会的工作组织形式对贷款进行审批。
本文此次只对“IPC”模式作一些泛泛的介绍,下期另有专文探讨“IPC”模式下的微贷风险分析。
基本上,国内中小银行采用的都是这两种模式,此后民生银行又衍生出了了“多户联保”的批量模式,在最初的几年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和逐步完善,很多银行已经不再单纯采用一种模式发展微贷业务,而是将上述几种模式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在风控体系中将IPC和信贷工厂模式相结合,既采取了信贷工厂模式中流程化管理的思路,避免了信贷员层面的道德风险、操作风险过于集中,也提高了整体的运营审批效率;同时吸收IPC信贷技术中的现场考察、交叉检验的核心,通过信贷员与客户接触和现场考察挖掘借款客户的软信息,降低被欺诈和骗贷的风险。为了更进一步降低风险,在一些区域内特定行业中及大型批发市场业务集中地也加上了多户联保。
在杭州银行自2005年和澳大利亚联邦银行合作开发出信贷工厂模式开始,我国银行尤其是中小股份制银行采用新产品、新技术发展的小微企业贷款至2015年经过了一个十年的快速发展期,甚至可以称为微贷业务的黄金十年。有些地方的银监局还把银行支持小微企业贷款的规模以及在全部贷款中的占比作为批复银行开设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的重要指标。各行的微贷业务尤其在08年“四万亿”量化宽松政策以后的两三年达到高潮,这一时期,几乎所有大力发展微贷业务的中小银行(尤其是区域性的城商行)都取得了辉煌的业绩,突出表现为规模迅速扩大,不良率较低,综合收益高(微贷利率较高)等等。
在2015年特别是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有些行业下行趋势明显,中小银行的微贷业务风险逐步暴露出来,特别是在互联网经济崛起以后,电商对传统批发市场、商铺零售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中小银行的小企业贷款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贷款,不良率节节攀升,甚至超过了全行不良的整体水平,尤其是在“多户联保”下发放的贷款,当时是作为风险控制的重要措施,反而产生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效应,出现了整体沦陷的情况。
在此情况下,很多中小银行大举向零售业务进军,以期在取得更好收益的同时产生“大分母”效应(做大规模降不良率),“信贷工厂”模式下的房抵贷就应运而生了。
五、顺势而为的“信贷工厂”模式下的房抵贷
“信贷工厂”模式下的房抵贷如何成为众多中小银行追逐的明星产品?
住房抵押贷款是银行传统的零售业务,各家行对此类业务的规定和流程基本上大同小异,业务相对集中在抵押住房对申请人发放的装修贷款上,放款前要经过银行指定的评估机构评估,按照银行规定的抵押率同时根据住房装修合同并要求专款专用,放款后受托支付到装修公司等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模式的兴起,银行在移动终端获客(也就是通过手机)开展业务成为可能,各家银行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手机银行、直销银行,于是住房抵押贷款迅速从消费贷款领域杀出,裂变成为一种银行创新的金融产品。
这款产品是具有互联网基因,信贷工厂模式,通过第三方合作平台等的复合生命体,一经上线就产生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信贷工厂”模式下的房抵贷是如何开展业务的:
1、首先来看看参与各方:
1)、第三方合作平台
主要是开发房抵贷APP(名字五花八门),供申请人下载办理业务;对前台业务外包,帮助银行获客;专业中介团队,客户经理线下业务的外包等,比如:约见客户,办理抵押手续,整理档案,协助签合同等等。
2)、第三方评估公司
第三方评估公司(若干个)整合提供区域内房产评估大数据,能准确反映出申请贷款时的房产市值,基本上能做到客观公允,在申请人申请贷款时由银行系统随机抽取,杜绝了人为操纵的可能。
贷款申请人在手机上输入房产信息后迅速能生成房产评估值,根据银行初设的抵押率,瞬间既能测出理论上的贷款额度。
3)、保险公司
和银行合作的保险公司推出一款保险产品,由急于获得贷款的申请人购买,主要是提供一种阶段性担保,担保有效期为放款之后至抵押手续办理完之前的期间。
4)、银行
一般银行会组建专门的房抵贷业务审批中心,银行的科技团队还会在业务及风控部门给出的整体框架下,在核心系统中建立审批模型,确定贷款抵押率等重要变量参数,最后银行会形成一套完整的囊括线上线下的业务制度和操作流程。
其流程主要包括产品开发、流程设计、批量生产几大部分。
首先产品开发必须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客户群体,然后按照标准化的流程进行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要考虑风险分散,对不同行业、区域,以及抗经济周期能力进行组合设计。
在流程设计环节中针对个人和小企业客户数量多和资金需求“短、频、急”的特点,在信贷业务的作业流程中引进工厂流水线作业方式,将信贷操作的前、中、后台业务分离,主要工序包括市场营销、业务受理和尽职调查、审查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以及集中清收等六个主要环节。
5)、第三方清收机构
对房抵贷不良贷款清收最有效的方式是抵押房产迅速变现,因此,有时候需要对第三方清收机构委托清收或直接转让不良资产等方式清收不良贷款。
个人申请房抵贷业务办理要比传统银行作住房抵押贷款效率要高的多,比如个人下载某银行的手机银行,在房抵贷板块下直接输入相关信息(房产信息是必不可少的),在线上就可完成初始额度测算,然后该行客户经理抢单,在线下直接同申请人联系,完成贷款的整个流程。由于申请人和银行客户经理的联系是随机产生的,也有效地避免了人情贷款。
在“信贷工厂”模式下开展房抵贷业务,我们已经很容易看到银行已经敞开大门办业务了,银行不再单打独斗,不再仅仅依靠自己的营业网点和本行的员工,开始借助科技的力量和众多参与的专业的第三方,开始组建联合舰队开展业务。
2、典型“信贷工厂”模式下的房抵贷案例分析
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大力开展“信贷工厂”模式下的房抵贷业务往往是从这几个方面考虑的:
1)、住宅的金融属性以及近年来住宅保值增值的特征
住宅比其他商品更具有金融属性,首先是住宅作为不动产更适合作为抵押品;尤其是近年房价一直坚挺并且热点城市的房价还出现了大幅上涨的情况,更具有保值增值的特征,
2)、抗风险能力更强
除了保值、增值以外,住宅作为抵押品更能促使借款人主动、全力还款。
3)、实现了银行的战略规划
“信贷工厂”模式下的房抵贷可以迅速获客,迅速上量;在特定时期尤其是银行上市前期,银行为了整体的战略利益会迅速扩大资产规模;比如在中国银行上市的前两三年里,就提出了用大量发放零售贷款的“放水冲沙”的决策,用零售贷款迅速上规模和风险的滞后性做大分母降低不良率。如国内某家城商行为满足香港上市的条件,借助房抵贷迅速上量等等。
4)、天然识别客户的属性
在信贷工厂模式下的房抵贷把拥有住房作为一个通道,产生了一种特定的标识,考虑到中小银行的存贷款规模,为使银行能够迅速切入细分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客户体验良好
传统的住宅抵押贷款需要客户手持完备的贷款审批资料(房产证,夫妻双方户口本,双方银行流水,交易合同等等)前往银行去申请,然后银行再安排调查评估等一系列流程,客户要围着银行团团转,往往贷款没下来已被折磨的精疲力尽。
在这种模式下,客户在手机上动动手就知道自己能贷多少(虽然是理论上的)银行的客户经理马上就会联系自己,还有一些专门的机构为自己服务,客户能获得一种尊享服务的体验。
6)、客户认同感和市场号召力
因为“信贷工厂”模式下的房抵贷有标准和透明的流程,加上客户体验较好,会增加客户的认同感,在市场上会迅速产生一种有房想贷款就找某某行的聚合效应,在未来的新客户群中产生链式反应。
国内某家区域性商业银行是这样开展业务的:首先建立了“房抵贷中心”,迅速整合各个第三方合作机构资源,在手机银行上迅速推出房抵贷产品,申请人直接下载该银行的APP,在输入相关信息后,瞬间测出额度,客户经理抢单,按房龄给出贷款抵押率:5年以内的房产是80%;5-10年内的房产,是70%;个人消费类贷款最高额度为100万元,个人经营类贷款最高额度为500万元;线上线下一齐走流程,迅速抢占市场,在短期内就达到了250亿的规模。
六、“信贷工厂”模式下的房抵贷风险分析
“信贷工厂”模式下的房抵贷非常容易调整方向,能迅速从传统的住房装修贷款向经营性和投机、投资领域拓展。
申请人贷款的资金用途一般会产生三个流向:
第一是装修用,这是传统住宅抵押贷款的主要用途,其他的小额消费类用途在个人融资普遍比较便利的情况下一般不使用住宅抵押这个大杀器,“信贷工厂”模式下的房抵贷在装修方面的流向已渐行渐微,有逐渐销声匿迹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早期的自主性住宅已装修过;投资性住宅犯不上再搭上装修款。
第二就是投机性投资住房资金,甚至沦为炒房客加杠杆的工具。
比如某银行对个人住宅抵押装修贷款上限为100万元,对5年内新房的抵押率为80%,那么近年来出手炒房的炒房客就很容易贷到100万,然后再把这100万分成若干份作为首付再去利用银行的按揭贷款多买几套房,达到加杠杆长期持有的目的。
当然实际操作中还有对按揭房还款解押后贷更大余额的,这中间有一个民间资金提供者专门贷款给按揭买房还款的,利用房价上涨市值高企的时机,把原来少量的按揭贷款还掉,通过房抵贷贷出更大的金额,先还完民间借贷再把剩余款项作为炒房资金。
第三个就是小企业的经营性贷款
随着近年来住宅价格的上涨,普通人持有的住宅评估值越来越高,理论上能贷款的金额越来越大,这样一些中小企业的所有人就以自己的住宅抵押来借款充当企业的流动资金。
第二、第三种资金流向往往没有明显的界限,因为申请个人经营性贷款的金额较大,只要房产评估值够高,假途伐虢,借用经营贷的名义拿到了大额的炒房资金是完全有可能的。
“信贷工厂”模式下的房抵贷风险就产生在资金的后两种流向上,并在以下几种因素叠加的作用力下,酝酿更大的风险。
1、银行和第三方合作机构的逐利性
“做大做强”几乎是每个银行的战略规划,当银行找到一种能迅速获客并迅速放量的产品时,往往会把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第三方合作机构首先是考虑的是自身的盈利,即便是管理水平很高的第三方也会力推自己和银行合作的产品,以彰显本企业的业务能力;就这样在双管齐下的作用力下,往往会萝卜快了不洗泥,首当其冲是放松了对贷款用途的限制,银行之所以限定贷款用途,实际上是出于对借款人未来收入相匹配,防止借款人过度透支的一种做法。
2、以住宅作为识别客户的局限性
在信贷工厂模式下的房抵贷把住宅作为一个唯一识别码,在上量冲动作用力下,往往会忽视对借款人未来现金流的考察,会逐步形成有房就能贷的趋势,特别是在前期业务风险尚未显现的情况下,盲目乐观。
我们知道,贷款实际上是对借款人未来收入的透支,信贷资产的安全是建立在借款人未来现金流入的基础上的,如果有房就能贷成立的话,后两种资金流向的借款人很容易产生未来还款收入不足的情况。
3、对赌未来房产增值
近年来住宅市场价格一直比较坚挺,且热点城市的房价一直呈上升趋势,这样就给开展房抵贷业务的银行一种错觉,只要房产在手,总是出不了大问题的,住宅会提供最后一道防线的。
银行业内都有一种共识:住房抵押即便是再好的房产也是第二还款来源,受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未来变现不管是市场因素还是人为因素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4、银行客户“KPI”(经理绩效)的作用力
大多数银行在推出一款新产品时往往对基层和员工会下达任务指标的,同时会和绩效考核挂钩的,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银行客户经理在业务压力和短期利益的双重驱动下人为地放宽准入标准,甚至和第三方合作机构以及借款申请人联手制造符合规定的资料,反正我一房在手,抓住了“主要矛盾”,以后还有处理房产的后着。
综上所述,由于银行及合作方放松了贷款用途的限制以及在线下调查中简化处理甚至是不作为,批量化处理的“滥竽充数”现象在贷款行此类信贷中产生了潜在的风险隐患。
“信贷工厂”模式下的房抵贷最大的风险就是贷款和借款人未来收入的错配和被房子遮盖下的个人和企业的真实情况。
万变不离其宗,关键是在有效率的时间内真正的了解客户。
银行业内人士也达成共识:“信贷工厂”模式下,信贷数量爆炸式增长确实会增加银行风险监控难度,防止不良信贷泥沙俱下是银行在采用信贷工厂模式时要监控的第一风险。
七、如何在“信贷工厂”模式下的继续开展房抵贷业务
1、回归本源
传统住宅抵押装修贷款同样也能做大做强,这需要与银行合作方增加大型有实力、信誉好的装修公司,增加房抵贷的消费场景,贷款和装修业务同时打包给客户,信贷资金封闭运行,银行在贷款收益的同时也收获了对公存款(大型装修公司必须在银行开户)。比如建行和小米投资的爱空间装修公司合作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因为银行的综合收益高,贷款利率甚至做到了下浮,在行业中更具竞争力。
2、加强对贷款用途的限制
对贷款用途的限制从过去、现在到未来都不失为一种控制风险的重要措施。
3、坚持“小额分散”
资产的分散在风险控制方面的好处,是能够保证借款主体还款概率的独立性,通过“大数定律”法则可以知道同样的资金越分散坏账率就越低。其次把个人的不同行为特征等数据来补充到审批环节中,判断其还款概率。有大体量的数据建立起的审批机制才能有效控制风险。
4、对现有房抵贷进行系统升级,全方位的设计风控系统
其实现在信贷风控主要应该包含产品、流程设计、面审、反欺诈、终审、催收、贷后管理、数据支持、内控、法务这几类具体的工作。每种工作的功能不同,
因此现在需要在运行的基础上从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再升级。
5、对现有的信贷资产进行分析整理
在房抵贷开展一定时期以后,要进行全面的信贷资产质量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优化业务和审批流程。
在起步阶段奠定的良好基础上,为了克服现在存在的问题,需要借用供应链和商圈模式的理念,推动市场营销的渠道化和批量化,促进风险控制从通用性向专业化转变,以此降低营销成本,提高风控的精准度,提升客户体验感,这种方式正好迎合了当下各行业跨界合作的大势。
6、变被动获客为主动营销
线上获客不能成为唯一获客渠道,虽然从手机端可以大量快速获客,但银行从来都不应该放弃跑市场、主动营销。
在实际操作中,不把住房抵押作为唯一参数,适度引入X变量。
比如借用供应链的理念,银行尝试与具有众多小微企业且有控制力的大型企业进行战略合作,以保证金、应收账款和存货等具有控制力的经济资源为风控着力点对小微企业进行授信;借用商圈模式,尝试与各类拥有小微客户资源的组织进行战略合作,比如商场管理方、行业组织、专业市场、政府部门等机构,利用组织已经掌握的数据资源,对整个市场进行风险评估,对单个客户进行资质筛选,选择符合机构风险准入的进行授信。以这两种模式会给银行带来批量化的客户资源和风控的精准化和专业化,大大提升业务的发展速度,降低机构的运行成本,提高机构的盈利水平。
7、全行打造联动体系
对现有的房抵贷中心进行去中心化,整合全行各条线、各业务部门,银行任何一个业务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核心大客户往往自带大量的上下游业务,这就需要银行在部门之间打破条块分割,建立全行“一盘棋”的整体发展格局。